政策法規
學會簡介

  廣東省畜牧獸醫學會是由廣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省性社會團體,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聯系畜牧獸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省畜牧獸醫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F任理事長是廖明同志。

 
2023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工作任務分工來了!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承擔這些工作

近日

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

《2023年省〈政府工作報告〉

工作任務分工方案》

今年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

都有哪些重點工作任務?

一起來看看吧~


糧食產量1268萬噸以上


部門分工: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各地、各部門配合。


大力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


工作措施:完成戰略性產業集群“1+20”政策文件的中期評估及修訂工作。出臺未來產業集群專項行動計劃。制定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和儲能電池產業鏈建設等政策文件。完善“鏈長+鏈主”制,分解下達各戰略性產業集群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繪制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圖譜和布局分布圖,推廣產業集群數據圖譜成果應用。


部門分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農業農村廳、統計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能源局等配合。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工作措施:貫徹實施《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超高清視頻行業應用。推動5G網絡城鄉主要區域基本覆蓋。支持廣州、深圳、佛山、清遠“千兆城市”建設,支持省內其他城市開展“千兆城市”創建。建設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實施產業集群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程,加快培育特定領域、特定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5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1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支持佛山、東莞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實施數據增富、數據增值工程。加快信創產業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部門分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廣電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運用和高標準保護


工作措施:持續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省市共建知識產權強市強縣。出臺《知識產權助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措施》。制定《關于建立健全專利導航決策機制支撐制造業當家的實施方案》和《數字化時代專利導航工作指南》地方標準。實施戰略性產業集群和重點園區知識產權協同運營中心建設工程。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專利轉化專項行動,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倍增計劃”,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培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支持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國際合規建設和風險排查。指導東莞、中山等市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力度。開展護航2023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專項行動。


部門分工: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廣東銀保監局配合。


加大大宗消費、服務消費促進力度,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推進廣州、深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6個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工作措施:制定搞活汽車流通促進汽車消費實施方案。出臺促進綠色智能家電等促消費政策,指導有條件的地市開展家電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活動。支持廣州打造直播電商之都,布局建設一批直播電商基地。培育壯大預制菜、夜間消費、國潮消費、綠色消費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廣州加快建設、深圳加快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支持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東莞、湛江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城一節一IP"的品牌消費節日。


部門分工: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牽頭,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等配合。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工作措施: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下達糧食、大豆和油料考核任務。加強農田建設,高質量建成100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小型農田水利試點,編制全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短板攻堅三年行動方案。落實生豬產能調控機制。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作物、畜禽、水產品種種源關鍵技術攻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強“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制定《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糧食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建設方案》。


部門分工:省農業農村廳、糧食和儲備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商務廳、農科院、供銷社,省農墾總局,省氣象局等配合。


發展壯大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新業態


工作措施: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發展壯大絲苗米、嶺南蔬果、畜禽、水產、南藥、茶葉、花卉、油茶等特色產業集群。出臺支持農業微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做大做強廣東預制菜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培育鄉村休閑旅游、都市農業等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整縣域科技支撐示范工作。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探索魚塘種稻和果園種糧等新技術新模式。支持云浮建設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


部門分工: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文化和旅游廳、中醫藥局、農科院等配合。


完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


工作措施:加快燈塔盆地、雷州半島、南雄盆地等大型灌區建設。推進百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和漁港建設。支持發展重力式深水網箱和桁架類大型養殖裝備,探索推動養殖工船模式。推動廣州番禺和汕頭南澳國家級漁港經濟區項目建設,申報一批國家級漁港經濟區項目。大力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培育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企業。加快畜禽養殖場戶升級改造。


部門分工:省農業農村廳、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銀保監局等配合。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工作措施:支持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以獨資、合作、入股等形式設立公司法人,承接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及各類中小項目建設。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試點,出臺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制度。開展家庭農場示范創建行動。強化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職能。搭建廣東現代農業服務平臺。


部門分工: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市場監管局,省稅務局等配合。


持續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


工作措施:壓實防返貧工作責任,完善基層主動排查+群眾自主申報+系統監測預警相結合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落實務工補貼、以工代賑等就業補貼政策。推進產業項目帶動脫貧戶增收工作,優先吸納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完善部門數據定期比對篩查及分析研判機制。


部門分工:省鄉村振興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民政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醫保局,省殘聯等配合。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工作措施:召開全省鄉村建設行動工作會議,推進農村道路、供水、農房、物流、清潔能源、信息化、人居環境和綜合服務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和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工作,推廣完善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部門分工:省鄉村振興局牽頭,省委組織部、網信辦,省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商務廳、衛生健康委、能源局、供銷社,省農墾總局等配合。


更大力度壯大縣域經濟


工作措施: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深化研發+制造、總部+基地等合作模式,建設一批億元級項目,促進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開展爭創全國經濟強縣行動。支持縣城高水平擴容提質,推動一批有條件的縣城按照中等城市的標準規劃建設,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出臺《廣東省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措施》,推進縣城新型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推動博羅縣等10個國家縣城建設示范地區建設。


部門分工: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等配合。


建立新型幫扶協作機制


工作措施:出臺《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對口幫扶協作工作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全面開展新一輪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對口幫扶協作,優化縣級對口幫扶協作機制,實現對口幫扶協作粵東粵西粵北地區45個縣(市)全覆蓋,對惠州、江門、肇慶的12個縣(市)參照開展產業協作。


部門分工: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等配合。


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


工作措施:制定《2023年廣東省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工作方案》。召開全省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培訓暨工作推進會。做好2023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申報、遴選、推薦工作。新增20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完善特色小鎮管理機制。開展專業鎮創新強鏈,支持重點優勢產業的專業鎮“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創新平臺發展。支持一批區位優勢較好、經濟實力較強、未來潛力較大的中心鎮發展壯大。推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打造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和鄉村旅游集聚區。


部門分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科技廳、文化和旅游廳、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入實施供銷社聯農擴面五項工程


工作措施:制定《省供銷社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數字供銷試點工作方案》。召開全省供銷合作社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動員會。布局和提升完善全省農資農技服務、糧食全產業鏈、冷鏈物流、農產品直供配送的縣域網絡,強化縣鄉鎮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開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試點和“生產、供銷、信用”綜合合作試點。


部門分工:省供銷社牽頭,省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配合。


深化拓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入開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


工作措施:引導珠三角地區優秀人才、技術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輸出,提升鎮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水平。發揮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高校畢業生志愿者的作用。動員非公經濟、民營企業、社會團體、商會等組織通過定向募捐、項目認捐、投資參股等形式支持參與鄉村振興各項事業。


部門分工:省鄉村振興局牽頭,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科技廳、民政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衛生健康委、地方金融監管局,團省委、省工商聯等配合。


推進美麗圩鎮建設,統籌鎮村連線成片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


工作措施:鞏固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成果,開展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行動。指導各地合理確定鄉鎮發展類型、建設方向和創建目標,構建鄉鎮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組建專家團隊開展技術幫扶。融合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部門分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鄉村振興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文化和旅游廳、林業局等配合。


推動城市更新,深入推進“三舊”改造,下大力氣抓好廣州、深圳等市城中村改造


工作措施:修訂《關于深入推進“三舊”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分解下達2023年“三舊”改造任務,重點推進城鎮開發邊界內的舊村莊改造和“工改工”項目。制定《廣東省城中村改造試點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支持有條件的城市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制定廣東省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完成500公里排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完成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建設省市兩級的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


部門分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安廳、民政廳、司法廳、農業農村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省稅務局等配合。


實施通村入戶便民利民工程


工作措施:實施“1+N”通村入戶便民利民工程,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開展“數商興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縣建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進村入戶、農產品外銷和消費品下鄉。推動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便利和激活農村消費。出臺促進農村電商發展政策,推動縣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協調發展。


部門分工:省商務廳、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供銷社,省郵政管理局等配合。


建立城市人才入縣下鄉機制


工作措施:實施2023年“三支一扶”計劃。開展全省事業單位集中公開招聘,引導人才向基層事業單位流動。落實鄉鎮工作補貼、績效獎金等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縣域醫共體內部利益共享和激勵分配機制。制定《廣東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方案》。大力開展鄉土人和新農人等人才培訓,開展鄉村工匠專業人才職稱評審。組織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涉農專家、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鄉土專家和在校大學生,開展農技服務“輕騎兵”鄉村行。開展廣東青年下鄉返鄉興鄉行動。加強5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建立 “1+51+100+10000”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進村入戶服務機制。


部門分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牽頭,省教育廳、科技廳、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農科院,團省委等配合。


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


工作措施:實施“強黨建促振興爭先鋒”行動、以“黨建、產業、消費、就業、文化”為重點的項目幫扶行動。做好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實驗項目認定工作。組織項目對接活動,為鎮企、村企合作共建搭建平臺。強化對鄉村振興項目的金融支持,提供優先貸款和線上線下綜合服務。


部門分工:省工商聯牽頭,省農業農村廳、地方金融監管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省光彩事業促進會等配合。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工作措施:制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省級工作方案。開展《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政策評估。指導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穩慎推進試點工作,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改革案例和制度成果。


部門分工: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省稅務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等配合。


支持民族地區、老區蘇區加快發展,深化援藏援疆、東西部協作和對口合作


工作措施:深入落實《廣東省全面推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實施我省負責的8對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關系實施方案。推動省直機關及有關部門對口支援24個重點老區蘇區工作走深走實,出臺《廣東省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干措施》。召開廣東省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全省對口支援工作座談會、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制定實施教育援疆規劃以及2023年援藏、援疆工作要點,修訂實施《廣東省對口支援項目與資金管理辦法》,下達2023年援藏、援疆投資計劃。做好廣東省“十四五”援藏、援疆規劃中期評估和優化調整,援受省區黨政代表團交流互訪籌劃準備,第九批、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輪換交接等工作。會同黑龍江省制定對口合作年度工作要點,做好粵黑兩省領導考察互訪和對口合作中期評估工作。支持4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快發展,協作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縣一企”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


部門分工:省發展改革委、鄉村振興局牽頭,省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省對口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配合。


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工作措施:加強中小企業運行情況監測分析。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加大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力度。出臺《廣東省培育扶持個體工商戶若干措施》。開展個體工商戶服務月活動。加大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知識產權、質量提升等領域政策服務供給。


部門分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國資委、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稅務局等配合。


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工作措施:制定《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實施方案》。完成信用廣東平臺2.0升級改造,推進信用+大數據綜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共享應用。在食品、工業產品、特種設備、知識產權等專業領域建立信用風險分級分類指標體系。制定《廣東省市場監管領域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指引》,提升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部門分工:省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科技廳、公安廳、民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醫保局、地方金融監管局、藥監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省稅務局等配合。


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全面落實林長制


工作措施:制定《關于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實施方案》《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方案。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優化重要生態區域低效林的林分結構,持續改善林相,提升森林質量。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提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水平,加快汕潮揭、湛茂陽森林城市群創建工作召開全省春季造林工作會議、全省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現場會。通過召開林長制工作會議、發布林長令、開展林長巡林,推動各級林長履職盡責。開展省級林長制督查考核和林長制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工作。認定2023年廣東省林長綠美園。


部門分工:省林業局牽頭,省科技廳、公安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應急管理廳等配合。


完善生態監管體系


工作措施:組織“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實地核查,推動自然保護地問題整改銷號,探索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


部門分工: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林業局,廣東海警局等配合。


實施全面提升空氣質量行動計劃


工作措施:制定《廣東省2023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廣東省臭氧污染防治(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實施方案(2023—2025年)》。實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強化移動污染源達標監管,依法推動老舊機動車報廢和港口船舶污染治理。


部門分工: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安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能源局,廣東海事局等配合。


深入落實河湖長制


工作措施:出臺《廣東省河湖長制監督檢查辦法》《廣東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考核辦法》。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和幸福河湖建設,新建碧道800公里,完成南崗河幸福河湖試點建設任務。開展水經濟試點工作,積極穩妥推動水經濟發展。


部門分工: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體育局、林業局等配合。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


工作措施:制定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專業化防治。推動我省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回收工作。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


部門分工:省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


工作措施:落實《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強化我省珠江流域主要跨市界斷面和入海斷面總氮監控,持續削減總氮入海量,完成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年度目標。


部門分工: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應急管理廳、能源局、海洋綜合執法總隊,廣東海事局、廣東海警局等配合。


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


工作措施:完成全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樣點校核、下發和土壤普查省級平臺建設。啟動外業表層樣點調查采樣、剖面樣點采樣、土壤生物調查、省級質量控制、樣品庫建設。完善廣東土壤普查操作細則。指導市縣加快設立土壤普查組織架構、編制實施方案、落實資金預算。


部門分工: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統計局、林業局、科學院、農科院,省農墾總局等配合。


強化新污染物治理


工作措施:制定《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開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評估,摸清全省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底數。制定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補充清單和管控方案,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工程試點。


部門分工: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等配合。


完成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


工作措施:制定《廣東省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審查報批工作方案》,指導市縣按國家部署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報批工作。召開全省耕地保護專題會議,出臺“田長制”政策文件,下達各地補充耕地1萬畝、墾造水田5萬畝、恢復耕地20萬畝的年度任務。出臺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實施細則,制定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及優化調整規則。規范土地征收工作。


部門分工: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應急管理廳等配合。


健全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


工作措施:落實《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出臺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等政策措施。構建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體系,推進鋼鐵、化工、水泥等重點產業產能整合和節能降碳改造。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建設。


部門分工: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能源局、林業局等配合。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工作措施:加強對珠三角9市建設國家“十四五”“無廢城市”工作的政策指導、技術支持。探索全省域“無廢城市”建設,指導粵東粵西粵北地市完成“無廢城市”建設方案編制工作。


部門分工: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等配合。


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農民工、脫貧人口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


工作措施:實施2023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行動。開展“南粵春暖”穩就業促發展特別行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深化勞務協作,促進農民工和脫貧勞動力就業。推進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分級幫扶。


部門分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教育廳、農業農村廳、退役軍人事務廳,團省委、省婦聯、省殘聯等配合。


推行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


工作措施:編制《廣東省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總體規劃》《廣東省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目錄清單》。召開省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拓展社會保障卡在政務服務、就醫購藥、惠民惠農、文化旅游、交通出行、校園生活等領域的使用。


部門分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教育廳、民政廳、財政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醫保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配合。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工作措施:落實《關于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創建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示范省。優化省級帶量采購機制,開展兩批省級(含省際聯盟)藥品和醫用耗材集采。召開省醫改領導小組會議和全省醫改工作會議,完善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動“三醫”協同治理和發展。制定《 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工作方案》。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推進委省共建試點醫院、中央財政支持示范項目以及省級示范醫院創新發展。


部門分工: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醫保局、中醫藥局、藥監局等配合。


認真做好新階段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工作措施:落實“乙類乙管”要求,多層次開展新冠病毒感染監測,及時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切實防范新發變異株輸入引起疫情大幅反彈風險,動態研判疫情趨勢,不斷優化和調整防控措施。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完善分級診療機制,優化完善醫療機構門急診、發熱門診、病房診療及雙向轉診流程,做好患者分級診療和快速轉診,落實高水平醫院對口幫扶等區域協調救治機制。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健全基層防控網,做好農村地區重癥患者規范救治。加強重點人群健康管理服務,通過“早發現、早識別、早干預、早轉診、強免疫”等方式,預防和減少疫情周期性高發帶來的重癥、死亡風險。保障防控救治物資供應,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藥品、設備配備。


部門分工:省新冠感染防控指揮辦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民政廳、財政廳、農業農村廳、衛生健康委、糧食和儲備局、藥監局、疾控中心,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等配合。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工作措施:組織春季愛國衛生專項行動、第35個愛國衛生月等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啟動全省衛生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實現省級以上衛生縣(市)全覆蓋。持續推進愛國衛生工作信息化建設。


部門分工: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市場監管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等配合。


深入推進平安廣東建設


工作措施:依托綜合網格+綜治中心+粵平安云平臺工作體系,整合社區、網格、企業單位等多元社會治理力量,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強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四個一”體系建設,提高群防群治工作水平,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召開全省公安局長會議、全省禁毒工作會議,部署深化禁毒、打擊治理電詐、反偷渡反走私“三大攻堅”,深化黑惡勢力犯罪、嚴重暴力犯罪、盜搶騙犯罪、經濟犯罪、食藥環知森犯罪、網絡犯罪、黃賭犯罪“七項常態化打擊”,保駕護航廣東高質量發展。


部門分工:省公安廳牽頭,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廳、民政廳、司法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衛生健康委、退役軍人事務廳、應急管理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信訪局,廣東海警局等配合。